根據《數論》,據說物質自然(原質,Prakriti)由三種品質組成。這三種品質被稱為屬性(gunas),並支撐和形塑包括身、心或環境在內的一切物質自然的特性。屬性使身、心或環境充滿生命力並為其提供支援,其中這些品質的波動和不同比例賦予身、心或環境中的一切獨特而多樣化的特徵。
如前所述,痛苦的根源據說是由於錯誤的將精神認同為身、心或環境或物質自然的各種現象,更具體地來說是認同為屬性。瑜伽的知識和練習旨在説明個人認識到他們可能正在經驗「屬性」和成為「屬性」,對這三種屬性的理解和辨別是瞭解精神和物質自然兩者之間差異的關鍵;從而提供對痛苦的原因和減輕的洞見。
《數論頌》是代表瑜伽傳統中開創性哲學的文本,以及《薄伽梵歌》和帕坦伽利的《瑜伽經》描述了瑜伽屬性及其突出的身體、心理和行為屬性如下:
悅性(Sattva):
是愉悅、平靜和寧靜的品質,具有帶來光明的功能。悅性被描述為:輕盈、清晰、和諧、浮力、光明、清醒、快樂和理解。《薄伽梵歌》強調了培養悅性的重要性,因為它是產生智慧、辨別力和清晰洞察力的基礎。雖然悅性是許多正向屬性的基礎,但一個人如果變得過度依附或依賴於快樂的品質也會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態,正如《薄伽梵歌》中簡要描述的那樣。在當代術語中,諸如迴避、不健康的依戀、心理精神危機或漠不關心等詞語被用來描述這種試圖緊抓或維持一種不變的悅性體驗,付出了允許在所有身、心或環境和生活體驗中自然展開的屬性活動的代價。
變性(Rajas):
是能量、動盪和痛苦的啟動源。變性的品質被賦予了一系列的突發屬性,這些屬性來自於這種動員和啟動的潛在能力。一方面,據說它支持運動、創造力、動機和活動。然而,變性也可能是痛苦、憤怒、貪婪和焦慮的基礎。《薄伽梵歌》解釋說,因為變性模糊了知識和清晰的視覺,所以它阻礙了瑜伽修行者辨別自然物質和精神之間的差異的能力。變性與悅性和惰性相平衡,為激勵變革、運動和正確的行動創造了動力和創造力。相反,它的優勢可能會增加憤怒、激動或焦慮。
惰性(Tamas):
是慣性、妄想和漠不關心的品質,用於克制或限制。惰性是通過這種潛在的克制或限制能力所出現的一系列特性來解釋的。從理論上來說,惰性可以為靜止、穩定或紮根等體驗提供支持。惰性的過度優勢可能會引起錯覺、慣性或障礙。
《數論頌》提供了燈的比喻來說明所有三種屬性一起工作。就像燈芯、油和火焰一起工作以達到照明的目的一樣,三種屬性一起工作以向個人揭示精神和物質自然之間的區別。
這三種屬性不斷的在運動和共存,因為它們共同創造了身、心或環境現象的各種表現。包括人格、認知、情感和身份的微妙心理成分,給予它們獨特的屬性。屬性的運動和變化的本質是生命固有的,因為它們不斷上升和下降,增長和減少。痛苦來自於試圖阻止屬性的運動或我們與每個屬性的關係,而不是來自屬性本身。這些品質都具有正向的光明、啟動或抑制的能力。然而,我們與這些物質自然屬性的關係,以及任何以犧牲其他屬性為代價來維持其中一種屬性的嘗試,都可能導致失衡、痛苦或苦難。
瑜伽教授一種方法論,以不評判和富有慈悲心的方式觀察和體驗屬性的運動,從而改變身、心或環境的關係和對不斷變化的現象的反應。個人應學習如何歡迎和探索身、心或環境,從而促進其在面對壓力源或逆境時的幸福感。
Comments